请输入关键字
首页   > 新闻中心  > 新闻动态

深夜生死营救!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成功拆除“颅内炸弹”

[ 2025-11-11 14:29 ]

编者按:“头痛欲裂,像有炸弹在脑子里炸开!”当这种“一生最痛”的感觉袭来时,可能是颅内动脉瘤正在“报警”。作为脑血管疾病中的“隐形杀手”,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死亡率高达30%~40%。

2025年10月21日凌晨,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神经外科团队与死神赛跑,成功完成首例颅内破裂动脉瘤开颅夹闭术,挽救六旬老人的生命。颅内动脉瘤破裂,如同在大脑里引爆“定时炸弹”,黄金救治时间以分钟计算,每多耽误一分钟,生命就多一分危险。以往,京津冀部分脑血管急症患者需跨区奔赴中心城区大医院,路途奔波可能错过最佳救治窗口,这个病例的救治成功,更标志着通州院区完全具备24小时脑血管疾病急危重症高水平救治能力。

 

生死时速6小时:从“爆炸样头痛”到拆除 “颅内炸弹”

急诊室警报:六旬老人突发“一生最痛”

“医生,快救救我老伴,她头痛得快昏过去了!”10月20日晚8时许,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急诊大厅里,一位老人焦急的呼喊打破了深夜的宁静。被搀扶进来的患者李某,67岁,脸色苍白,双手紧紧抱住头部,嘴里反复念叨:“头太痛了,像被炸开一样……”急诊医生立即为她测量血压,数值显示185/112mmHg,远超正常范围。“高度怀疑脑血管问题!”医生一边安抚患者情绪,一边迅速安排头颅CT检查。半小时后,检查结果出来了:右侧颞叶脑沟高密度影,鞍上池及纵裂密度增高——这是典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,而最常见的病因,就是颅内动脉瘤破裂。

病人被紧急安排住院。“必须马上做CTA(脑血管造影)确认动脉瘤位置!”神经外科同时启动急危重症绿色通道。此时,患者意识已经有些模糊,家属在一旁急得直掉眼泪:“医生,她平时身体好好的,怎么会突然这样?”

 

多学科会诊:15分钟定下“拆弹”方案

晚上9时30分,神经外科副主任周景儒、副主任医师黑博接到紧急通知,第一时间赶到医院。“患者CTA检查提示前交通动脉瘤,直径约3mm×5mm,已经破裂出血。”周景儒拿着影像片子,眉头紧锁,“破裂的动脉瘤就像血管壁上破了口的气球,现在破口只是被血凝块暂时堵住,高压血流随时可能冲开破口再次出血,第二次出血死亡率会翻倍!”。

“必须尽快手术夹闭动脉瘤,拆除这个‘定时炸弹’!”黑博副主任医师补充道。但手术风险不小:前交通动脉位置深、血管密集,术中稍有不慎就可能损伤重要穿支血管,导致偏瘫、失语甚至死亡。

随即启动多学科协作机制,麻醉医师、手术室护士、ICU医师通过紧急会诊系统在线参会。“患者血压控制住了,但心率偏快,麻醉时要注意循环稳定。”“手术室已备好显微镜和动脉瘤夹,随时可以接台。”“术后ICU床位已预留,保证术后监护。”15分钟内,一场覆盖“诊断-手术-麻醉-术后监护”的全流程方案确定:实施急诊开颅动脉瘤夹闭术。

会诊结束后,周景儒走到家属面前,语气坚定却温和:“我们会尽最大努力,手术的目的就是阻止再次出血,您放心,团队都准备好了。”家属紧紧握住他的手,哽咽着说:“拜托你们了!”

 

深夜手术台:3小时精准“夹闭”动脉瘤

10月20日22时13分,患者被推进手术室。无影灯下,周景儒主刀、黑博、蒋亦林和高群主治医师协助,手术正式开始。

“先做翼点入路,慢慢分离脑组织,暴露前交通动脉。”周景儒手持显微器械,动作精准如绣花。显微镜下,脑血管像纤细的藤蔓交织,动脉瘤就藏在其中,呈囊性凸起,表面还能看到少量残留的血迹。“注意保护周围穿支血管,不能碰断!”他不时提醒团队成员。。

凌晨1时许,最关键的时刻到了:蒋亦林主治医师小心翼翼地将一枚动脉瘤夹递到主刀医生手中,周景儒屏住呼吸,沿着动脉瘤颈部缓慢放下夹子——“咔嗒”一声轻响,动脉瘤夹稳稳夹住瘤颈。所有人都盯着显微镜:原本凸起的动脉瘤瞬间塌陷,搏动消失!

“立即做术中造影!”黑博副主任医师说道。造影结果显示:动脉瘤完全不显影,双侧大脑前动脉及重要穿支血管血流通畅,没有出现缺血迹象。“成功了!”手术室里,有人轻轻说了一句,紧绷的气氛终于放松下来。。

凌晨2时30分,手术结束。当医护人员推着患者走出手术室时,等候在外的家属立刻围上来。此时,周景儒和团队成员的手术服早已被汗水浸透,脸上却带着疲惫的笑容:“放心,‘炸弹’拆了,接下来就看术后恢复了。”家属激动得热泪盈眶。

 

科室实力:不止“拆弹”,这里有脑血管疾病的“全链条保障”

此次首例开颅动脉瘤夹闭术的成功,并非偶然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团队,早已形成一套覆盖“预防-诊断-治疗-术后康复”的全链条诊疗体系。

在微创领域,团队每年完成大量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,能熟练运用支架辅助栓塞、密网支架、web 瘤内扰流装置等先进技术,处理大型/巨大型动脉瘤、宽颈动脉瘤等复杂病例;在开颅手术方面,团队经验丰富,能精准保护术中穿支血管,应对各种手术挑战。

更重要的是,医院拥有成熟的脑血管急危重症“绿色通道”:患者急诊入院后,急诊科、神经外科、麻醉科、ICU等多科室能在30分钟内完成联动会诊,最快1小时内启动手术;术后,ICU团队会提供24小时重症监护,通过精准的血压管理、颅内压监测,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。

“我们的目标,不仅是救回患者的生命,更要让他们尽可能恢复正常生活。”周景儒说,此次通州院区首例开颅动脉瘤夹闭术的成功,意味着周边地区的脑血管疾病患者不用再长途奔波,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。

这场深夜的“拆弹”手术,是医护人员与死神赛跑的缩影,看似是一次“技术突破”,实则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“缩影”——它背后承载的,是通州及京津冀百姓对“在家门口看好病”的期待,是对“生死时速”中“少跑一段路、多抢一分钟”的渴望。“人民人”用精湛的技术和责任担当,在生死

(供稿:神经外科 高群 责编:钟艳宇)

地   址: 医院地址(西直门院区):北京市西直门南大街11号
邮编:100044

官方APP

微信